技术探讨|新形势下的街道空间一体化更新设计 发布日期:2022-05-18 浏览次数:3096 |
城市街道是基本的公共产品,是城市居民关系最为密切的公共活动场所,也是展示城市形象和传承城市文化的重要空间载体。街道作为城市功能空间的组成部分,承载着市民户外活动、休憩、交往等多元诉求和对生活的美好向往。提升街道出行和活动体验,营造有温度、有记忆的品质空间氛围,是提升城市魅力的重要手段,从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城市的竞争力。随着城市发展从增量开发转向存量更新,街道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对象之一。
图1 街道的功能
在当前城市发展的新形势下,实现道路向街道转变,是街道更新的主要方向。这种转变重点在于实现从“重视机动车通行”向“全面关注人的需求”的转变,从而实现街道的提升从“工程性设计”向“街道空间一体化设计”的转变。
图2 从工程性设计向街道空间一体化设计
从参与各城市街道空间一体化更新设计项目经验来看,在城市精细化治理需求下,街道空间一体化设计的对象是“建筑到建筑的U形空间”,包含“建筑+地面+地下”三大系统要素,在重要的N城市节点位置进行重点提升设计,整体可概括为“3+N街道更新设计手法”。
(1)建筑是美好街道形象展示的重要载体,设计内容包括建筑的立面、广告店招、屋顶形式以及灯光照明等方面,部分建筑则需通过建筑功能置换达到更新的目的。
图3 改造提升建筑的标志性 图4 改变建筑风格符合当前审美需求
(2)地面系统要素在空间上表现为景观及各类城市家具的布局,包括停车设施、出入口、绿化种植、地面铺装等内容。在各要素设计中,要关注城市居民步行及非机动车出行的需求,创造安全、舒适的街道景观环境。
图5 在街道中植入休憩空间 图6 简洁明快的商业前空间
城市家具是重要的街道生活空间环境要素,是提升城市品质与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内容。城市家具也是展示城市文化的载体,当前呈现出生态化、智慧化的设计特征。
图7 可充电的智慧座椅 图8 强调环保的综合信息牌
道路更新设计是地面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情况下,更新设计不宜更变道路线型,而是对路面路基、道路设施、横断面等进行统筹考虑,经评价后进行提升。
图9 道路更新所关注的要素
(3)地下要素更新设计,主要是各类市政管线的关系处理,并与地面各类设施进行协调,整体上达到“箱隐、管通、盖美”的更新目标。
图10 市政设施更新设计目标
(4)N个重要节点设计,需对其位置选择、承载功能、表现形式、规模大小进行研判,从而形成不同功能、视觉良好的街道功能性节点空间。
二、多专业协同设计
对街道空间一体化更新设计,在专业参与中,需要从原来的专业上的各自为政,转变为多专业协同工作模式,宜以规划或景观专业牵头,建筑、道路、市政、环境、绿化、照明等其他专业为辅,通过街道空间一体化更新设计,破除专业分割,形成合力。一体化设计需要强有力的统筹协调机制,统筹协调街道建设工作中的政府部门和机构等。
图11 多专业协调设计
街道空间一体化更新设计,对于不同的道路或不同街道区段,根据周边用地功能会呈现不同的更新设计手法。如商业型街道,是消费购物、休闲娱乐的场所,可将街道空间划分成建筑前区、人行空间、候车空间等,局部可放大为商业广场,以承载较为密集的人群活动。商业型街道的道路交叉口则是展示城市形象与提升商业氛围的关键节点,需要进行重点设计。生活型街道则更多关注居民日常生活需求,如邻里交流、健身运动等,则在街道更新设计中应设置诸如休憩广场、健身跑道(可与人行道统筹设计)、口袋公园等。
根据街道两侧用地可将街道分为商业型街道、生活型街道、景观型街道、产业型街道和交通型街道。根据周边用地、人群需求、场地特征等,可以形成如下设计要点。
图12 街道更新设计要点
针对不同的街道或街道区段,可根据街道类型、设计目标及功能构成,寻找街道更新设计思路,整体仍是从城市居民需求出发进行提升设计。
三、集团的多专业综合优势
江苏中设集团肩负“让城市更宜居,让世界更畅通”使命,围绕“交通、市政、建筑、环境”四大业务领域开展规划咨询、勘察设计、工程监理、项目管理等全过程咨询和工程总承包业务,拥有公路、市政、建筑、风景园林等多行业甲级资质,具备为现代宜居城市建设与发展提供整体技术服务的能力。整合不同的业务领域,发挥集团多专业综合优势,是集团参与城市更新业务的优势所在。
建好美好人居环境,践行高质量城市更新理念,为城市居民创造宜居、宜商、宜游的城市环境,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是集团在城市更新领域的不懈追求,希望通过集团的多专业综合优势,为做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而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