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设规划研究院创新业务研究系列(二)| 公园城市研究 发布日期:2024-07-16 浏览次数:885 |
近期,中设规划研究院针对创新业务展开前期研究,包括低空经济、城市更新、公园城市、场景创新等研究方向。本文为公园城市概念简述。
公园城市:生态文明的新典范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天府新区考察时首次提出“公园城市”理念,同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首都义务植树活动中进一步阐述了这一理念,表示“一个城市的预期就是整个城市就是一个大公园,老百姓走出来就像在自己家里的花园一样”。
“公园城市”理念的提出体现了“生态文明”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同时也标志着我国在城市化发展模式和路径上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城市工作应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建设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这一理念显示了中央对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及美好生活和幸福家园建设的高度重视。
公园城市的核心内涵
公园城市以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以生态价值观为理论基础、以融合发展为内源动力、以增进人民福祉为根本目的,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发展新范式。其在整体形态上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城、境、业高度融合”;在空间结构上体现为“公园里生长出的城市”;在发展模式上呈现绿色、低碳、循环、高效特征;在生活方式上表现为舒适、智能、节约、环保;在社会关系上体现为和谐、幸福。
公园城市的特征
以人为本:公园城市建设以人民为中心,服务于所有人群,满足个性化需求,突出人民属性。通过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和创造可进入、可参与的城市公园和绿色空间网络,全面体现了城市新发展理念,以良好人居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生态筑境:公园城市建设由点到面逐步过渡,融合功能内涵,构建全域分类公园体系,实现“园即城、城即园”城绿共融的空间形态,为城市的发展提供绿色生态的优美环境。
场景营城:公园城市理念下的场景营城,不仅仅是增加绿化率、提升美景度,而是将公园化的绿色空间作为城市发展建设的基础性配置要素,打造高品质城市环境,激发城市活力氛围,引领促进城市转型发展。
创新兴业:公园城市建设将绿色生态元素融入社区和产业功能区建设,创造生态友好、体验多彩的社区商业消费新场景,同时构建清洁高效的绿色能源体系与循环集约的绿色产业体系,为城市生活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活力。
公园城市理念下宛山湖片区的建设策略
笔者曾于近年参与宛山湖片区的前期研究工作。宛山湖片区作为无锡未来建设公园城市的核心战略地域,拥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其地理位置优越,生态环境优美,交通便利,产业基础雄厚,规划设计科学合理,将成为无锡乃至长三角地区未来发展的重要引擎和标杆。
宛山湖片区以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为规划目标。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方式,统筹生态环境治理、产业融合和区域开发,打造生态魅力城、创新活力城和先锋未来城,引领全国的生态文明样板、公园城市建设典范。
1.生态治理
宛山湖片区的生态治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水动力调水工程:通过建立调水模型,加快水体交换,改善水体自净能力,降低水体污染。2)水处理工程:引进先进的河流污水系统,处理封闭式的存量污水和半封闭的断头浜,减少氮磷含量。3)截污控源工程:控源截污,主要针对生活污水、农业、渔业和部分工业污水的处理,确保水质达标排放。4)水生态修复工程:通过生态清淤、淤泥固化等技术恢复水体自净能力,改善水质。5)污染监控:建立智慧水务系统,对排污单位进行在线监控,实时预警,确保水环境质量。
2.绿地系统
宛山湖片区将建立四级公园体系,实现“千米一园、百米见绿”的目标,通过“在公园里建城市”的理念,构建多层次的公园绿地系统。依托现有道路布局,打造可观景、可运动的慢行绿道网络。将绿色发展理念转化成绿色治理的实践,辅助公园城市的建构。
3.公共服务体系
建设15分钟公共服务圈,以社区为单元,构建多层次、多类型的社区服务体系,包括文化活动、体育健身、健康管理、职业培训和商业服务等,满足居民和就业群体的多样化需求,促进设施均等化、精准化配置。
4.交通设施体系
为强化城市氛围,生活单元在延续和保留既有道路走向和形态的同时,重点加密综合服务地块的次支路网,缩小街区尺度,保持产业单元的大路网格局。打造智慧交通试验线路,应用具有未来感的智慧交通场景,前瞻布局智慧交通基础设施。
5.市政设施体系
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包括低碳的能源供给,低碳废物处理,确保城市运行的高效、安全和可持续性。推动规划区域海绵城市建设,通过构建雨污水入湖污染控制系统、居住小区及公共建筑海绵化建设、道路海绵化改造,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确保宛山湖片区的可持续发展。
6.产业发展
通过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和相互促进,构建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模式,全面提升区域环境承载力、产业建设和运营能力,实现区域整体溢价增值,将宛山湖片区打造成为长三角第一个零碳产业公园城市。
以宛山湖生态环境整治为契机,聚焦锡山区“四新四强”重点产业方向,以特色产业园区为抓手,重点建设总部经济产业园、高端智造产业园等两大高能级载体,打造面向未来,引领长三角的零碳产业集聚区。
无锡市具有建设公园城市的良好基础
无锡城市生态基底良好。1)城市依山傍水:无锡市西部和南部是其主要依托的山水自然环境——太湖以及环太湖的群山等,这里不仅是城市重点生态保护区还是国家级的旅游风景名胜区。2)河网密布:无锡是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境内河道纵横,是全国河网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水域面积占全市的30%。3)绿化率高:至2022年底,无锡市城市建成区绿地率40.92%,比上年增加0.46个百分点;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3.86%,比去年增长0.43个百分点。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5.29平方米。2023年公园绿地十分钟服务圈覆盖率达到95%,基本形成体系完善、布局均衡的城市公园新格局。
文旅资源底蕴丰厚。无锡是中国民族工业和乡镇工业的摇篮、“苏南模式”的发祥地,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无锡作为吴文化的重要发源地,素有“江南文化始泰伯,吴歌似海源金匮(无锡)”之说。以江南水乡、古运河为背景,以名地、名镇(街区)、名居、名遗为重点,形成无锡四大历史文化品牌。
无锡拥有无锡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宜兴阳羡生态旅游度假区等2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以及众多国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先后被评为国际花园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经济基础良好。2023年无锡市地区生产总值15456.19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63万元,位列全国第一。产业结构持续优化,2023年三次产业比例为0.9 : 47.7 : 51.4,产业结构趋于稳定。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3318.31亿元,同比增长8.5%,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2.3%,为推进无锡公园城市建设奠定了较好的经济基础。
政策规划靠前。《无锡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无锡市“公园绿地十分钟服务圈”规划》和《美丽无锡建设总体规划(2021—2035年)》等相关规划,建设蓝图清晰,规划引领作用凸显,也为无锡建设公园城市打下了坚实的规划基础。
公园城市是无锡争当中国式现代化城市范例的重要体现,也是无锡打造美丽江苏建设样板的积极举措。未来,集团规划院将持续聚焦无锡公园城市建设工作,努力创新公园城市场景,为无锡城市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